文 | 有书谢小静 · 主播 | 阿成
谈到华罗庚这个名字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
他是著名的数学家,被誉为“中国的爱因斯坦”“中国现代数学之父”。
在华罗庚先生晚年的回忆中,他多次深切地提起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前辈。
华罗庚30年代初在清华大学开始求学时,就受到这位前辈的悉心帮助与栽培,对他提携后进、知人善任的感人品格体会殊深。
华罗庚口中的这位前辈,正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、教育家,同时也是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——熊庆来先生。
熊庆来先生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我国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,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他一生培养了无数杰出的数学家,为中国数学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因此他也被誉为“中国数学界的伯乐”。
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、教育家,却在暮年之际遭到了误解与打击,死后都无人来吊唁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下面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数学家、教育家的一生。
1893年,熊庆来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的息宰村,这是一个当时只有八九十户人家的小村子。
他的父亲熊国栋是一位思想开明,热衷于学习新思想的人,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熊庆来。
13岁那年,父亲带熊庆来离开家乡去接受更多新知识的熏陶。
第二年,熊庆来考入了云南方言学堂。
当时的方言学堂相当于如今的外语学校,后来方言学堂改名为云南高等学堂。
三年后,熊庆来又以优良的表现从学堂预科升入了本科。
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,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与实业的风气渐浓。
1912年,云南当局根据形势的发展,决定大力培养人才,于是通过考试选拔,派遣优秀学生远赴欧美深造。
而熊庆来凭借优异的成绩通过选拔,于次年远赴比利时学习矿业。
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,熊庆来立下志向:
出国后一定要刻苦读书,学好本领,掌握科学技术,用科学来救国,改变云南和中国的落后面貌。
然而,他的出国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熊庆来好不容易历经40多天的行程抵达目的地,比利时的学校却由于战争的影响被迫关闭。
可熊庆来并未因此打道回府,而是决定调整方向,抱着一定要学有所成的念头继续求学深造。
他辗转荷兰、英国,最终前往法国。
20世纪初的法国,科技迅速发展,科学氛围浓厚。
巴斯德,居里夫妇等著名法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激励着熊庆来。
特别是巴斯德以科学助力国家产业发展,挽救了法国酿酒业和养蚕业的壮举,让熊庆来更加坚定了用科学救国的信念。
于是,熊庆来选择了攻读更有益于国家实际建设的理科。
在留学期间,他一心扑在学业上,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。
1916年,熊庆来取得了高等算学证书,随后仅用一年半时间,便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高等微积分、理论力学以及理论天文学三个学历证书,并荣获理学硕士学位。
1919年,熊庆来继续完成了物理和工业电学两门课程的学习,又于1920年顺利取得高等物理学学历证书。
就在此时,云南教育局正筹备创办大学,并向熊庆来发来邀请,希望他能用其所学回国服务。
熊庆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于同年10月末启程回国,决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他的科学救国梦。
学成归国后的熊庆来,第一时间就投身于云南省第一所大学的筹办工作之中。
不料,在筹办期间,由于政局动荡,云南的当局统治者暂避他乡,大学筹办之事也因此不了了之。
尽管如此,熊庆来并未放弃自己的报国志向,他坚信总有机会能够让自己施展才华,服务祖国。
终于,机会来临,他收到了来自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聘书,诚挚邀请他担任算学系教授兼主任。
28岁的熊庆来欣然接受了这一聘任。
此时的东南大学虽聚集了不少优秀人才,但在数学领域,师资力量却相对薄弱,专任教授仅有熊庆来一人。
面对这样的现状,熊庆来没有退缩,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振祖国数学事业的重任。
众所周知,中国古代的数学曾以其辉煌成就对世界数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后来,在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下,中国包括数学在内的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逐渐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。
熊庆来出国留学的经历,让他对国家科学技术的落后现状感受颇深。
因此,他更加珍惜在东南大学的工作机会,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中国数学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为此,熊庆来除了上课,其余时间都全身心投入到编纂数学讲义的工作中去。
他先后完成了10多种讲义,为当时的算学系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材料。
除了不知疲倦地编纂讲义,熊庆来还致力于培养人才。
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,他培养了众多杰出学子,比如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严济慈。
当时严济慈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东南大学毕业,为了使严济慈能更进一步,熊庆来曾与何鲁等几位先生一同资助严济慈远赴法国深造。
而严济慈也没有辜负熊庆来等恩师的期望,他学成后归国,为我国光学研究、大气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由于熊庆来在东南大学期间的出色成绩,刚创办不久的清华大学也向熊庆来抛来了橄榄枝,诚聘他去创办算学系。
尽管此时的东南大学算学系已步入正轨,稳步发展,但熊庆来一心只想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,甘愿去一个新的大学从头再来。
所以他毅然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请。
1926年熊庆来加入清华大学,次年与同仁共同创立了清华大学算学系。
该系日后成为了中国近代数学人才的摇篮,孕育了众多杰出科学家,华罗庚就是其中一员。
华罗庚从小就展现出了数学天赋,然而因为家里穷,以至于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。
但他在家依然坚持学习,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,发表在数学杂志上。
正是这些论文,让爱惜人才的熊庆来注意到了这个数学奇才。
熊庆来不仅将华罗庚引入清华,更是力排众议,破格录取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为助教。
在熊庆来的悉心指导下,华罗庚终成国际知名的数学大家,为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界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。
至于熊庆来个人,他在清华虽享有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,但仍心系着家乡的教育发展。
在1937年,熊庆来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一切,回到家乡担任了云南大学校长一职,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。
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,当时的云南更是一片蛮荒之地,但为了实现教育救国、科学救国的志向,熊庆来毅然担负起了这份责任。
在熊庆来与其他同仁的努力下,历经12年的艰苦办学,云南大学从一所简陋的学校,跻身于全国知名大学的行列,并被英国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》收录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。
1949年7月,熊庆来远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。
令他没想到的是,他意外滞留巴黎长达八年。
滞居巴黎期间,他不忘初心,继续数学研究工作,即便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瘫痪,仍坚持完成了数学丛书《数学科学回忆录》中函数论部分的撰写。
该著作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1957年,心系祖国的熊庆来毅然归国。尽管身体残疾,熊庆来仍热情不减。
他一方面不断地加紧数学研究,另一方面继续发掘和培养数学人才。
在他悉心指导下,杨乐、张广厚等杰出数学家脱颖而出,成为中国数学界的璀璨之星,熊庆来也被誉为“中国数学界的伯乐”。
然而,命运无常,“伯乐”之名却给晚年的熊庆来带来了灾难。
在特殊时期,华罗庚被批斗,熊庆来也因当年在清华大学录取华罗庚一事,不幸受到牵连,遭受误解与打击。
最终76岁的他含冤离世,更令人痛心的是,他死后没有追悼会,遗体只是仓促地被送到火葬场。
所幸,历史终会还人公道。
1978年,随着时代的拨乱反正,熊庆来被平反昭雪。
人们在惋惜这位数学家、教育家的遭遇的同时,也深深敬仰他的无私奉献、慧眼识才。
熊庆来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数学研究与教育事业,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,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。
他以艰苦奋斗的精神,让中国数学迈上了新的阶梯,也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。
他的事迹与精神永远值得后世铭记。
七星配资-七星配资官网-配资门户论坛-股票配资查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